WFU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年輕男性也會排尿困難!!!淺談原發性膀胱頸阻塞(PBNO)


     男性隨著年紀漸長,攝護腺肥大所造成排尿困難、頻尿等下泌尿道症狀廣為人知,但下泌尿道症狀其實在年輕男性其實也不少見,而造成年輕男性排尿困難最常見的其中之一是原發性膀胱阻塞(Primary bladder neck obstruction,PBNO)。根據恩主公醫院王炯珵副院長的一個前瞻性研究,在90個男性年齡分布在18-50歲,有下泌尿道症狀並且尿流速低下,有37(41.6%)具有原發性膀胱頸阻塞。
    原發性膀胱頸阻塞的主要症狀為尿流速低下,有些人會合併頻尿、急尿等其他症狀,但在年輕男性若有慢性攝護腺發炎、排尿功能不良(Dysfunctional voiding)等也會有類似症狀,甚至可能合併許多原因,而治療方式會因病因而南轅北轍,因此做出正確診斷是非常重要的。
    而診斷原發性膀胱頸阻塞最佳方法則是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VUDS),在X光下可見到僅有膀胱頸狹窄而尿道外括約肌是放鬆地且無遠端尿道狹窄。因為膀胱頸與攝護腺都富含甲型腎上腺素受體,給予甲型腎上腺素拮抗劑(alpha blocker),在許多研究顯示出可以改善54~58%原發性膀胱頸阻塞病人下泌尿道症狀以及增加尿流速。
    但要最有效改善症狀,則需要取採手術治療,方法為經尿道膀胱頸切開,成功率可高達97%,而對於藥物治療失敗的病人進行膀胱頸切開,症狀與尿流速的改善也能達到73%。而手術治療常見的併發症為逆行性射精,發生道從27~100%,但國內楊緒棣教授與王炯珵副院長採取改良式膀胱頸切開,保留精阜(Verumontanum)近端0.5-10公分的攝護腺尿道,結果可以改善尿流速以及保持順向性射精。
    年輕男性的原發性膀胱頸阻塞需要錄影尿路動力學來做診斷,光靠症狀詢問與問卷並無法診斷,而處理方式克能手術,因此年輕男性若有下泌尿道症狀且自覺尿流速減慢的情形,則需要至專業泌尿科門診進行諮詢。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笑也會漏尿?-淺談咯笑型尿失禁(Giggle incontinence)



    笑是人類表達愉悅的一種方式,在有些女性在大笑之後可能會經歷尿失禁的窘境,這主要在年紀稍大女性有多次自然產,體態較為肥胖,或是有抽菸等的狀況下容易發生,這種尿失禁稱作應力型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在腹部用力如咳嗽、運動、大笑之後發生。但是有種尿失禁相當特別,竟是在咯咯笑後發生。

    Giggle incontinence目前尚未有統一的中文翻譯,暫且稱為「咯笑型尿失禁」,這和大笑、運動、咳嗽後造成的「應力性尿失禁」不同,也和因膀胱過動症造成的「急迫性尿失禁」不同,它專門是指約在615歲這階段的學生,突然咯咯的笑(非大笑)時,居然會不自主地整個尿液從膀胱排出,造成社交上的尷尬,發生情形以女學生佔大多數(女、男比例約10:1)。目前發生原因不明,有兩種不同可能機轉來解釋可能發生的原因。第一種機制認為咯笑型尿失禁是中樞神經疾病,可能在大腦內的幽默中樞和排尿中樞,兩個原本不相關的神經控制點,彼此不知為何而有了連結所造成的。第二種認為是種神經與泌尿道禁尿複合機制尚未成熟所造成。而面對這兩種不同的可能機制,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


    2009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urology的研究,來自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咯笑尿失禁」的定義是指只有在笑時會漏尿,且尿失禁的程度超過50%次數要濕到外面衣服,同時沒有其他情況如頻尿、急尿、困難尿或其他情況會漏尿。
  治療方面,首先會教導小朋友每2小時固定去尿尿,同時如果要參加容易歡樂和笑的活動前,也先要去尿尿。如果沒效,則在每天約上午10點給予Methlphenidate(MPH),每天每公斤0.20.5毫克,因為MPH的作用時間約4小時,所以在社交活動時,可以減少漏尿。
  結果顯示,在20位平均年齡12.4歲的小朋友有咯笑尿失禁,其中15位同意MPH的治療,12位經過2個月治療後,尿失禁次數從每天平均3次降到1次,9位完全治癒。在副作用方面,有2位食慾下降,1位困難入睡,但停藥後症狀都改善。MPH事實上是個治療過動症、注意力不足的藥,和安非他命類似的中樞神經興奮劑,短效的MPH就是常聽到的立他能(Ritalin),長效的MPH就是專司達(Concerta),所以許多父母聽到醫師這樣解釋後,都會拒絕給小孩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對於第一種假說中樞神經引起的機制效果不錯,但是藥物的副作用讓許多家長心生畏懼。而同年2009年一樣發表在The Journal of urology,自於紐約長島(Long IslandNew York)兒童醫院的研究,他們認為使用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肉訓練,咯笑尿失禁可能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尿道括約肌放鬆,所以使用生理回饋方法應該有助於改善尿失禁,在12位兒童(10位女性,2位女性),有六位在經過4次以上的生物回饋訓練後有持續六個月的完全改善尿失禁的效果,而其中有三位接受不到四次的生物回饋訓練即有部分的改善。但是有九位在經過平均4.5次訓練後還是有反覆出現尿失禁的情形。

    以目前的文獻我們可以知道,對於咯笑型尿失禁的病人確切成因未明,治療方法根據假說分為藥物治療與生物回饋訓練治療,對於兒童來說,在藥物治療前可先嘗試生物回饋訓練治療。而咯笑型尿失禁對於兒童在學校社交上會造成尷尬地場景,長遠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自尊與人格發展,因此家裡孩子如果出現類似的情形,請盡速帶至專業的泌尿科醫師進行評估。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糖尿病膀胱病變-早期診斷治療,快意人生


每年四月初清明節,慎終追遠,帶長輩出門掃墓或出遊,可能會遇到長輩頻尿、急尿,或是怕塞車沒地方尿尿的情形,而在同時有糖尿病的長輩們,這些症狀其實隱含著更重大的問題。

    糖尿病是國人健康的一大威脅,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大於18歲以上的國人糖尿病盛行率11.8%,年齡越大盛行率越高,常聽到糖尿病引發的三種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以及視網膜病變,而糖尿病引起的膀胱病變較不為人所知,但其實對糖尿病人生活影響巨大。 研究指出,膀胱太過敏感或是不穩定是糖尿病引起排尿障礙最常見的症狀,大約占39-61%的糖尿病患者。致病機轉可能來自於高血糖引起的多尿症和氧化壓力對支配神經、膀胱上皮的傷害。當膀胱為了要排出過多的尿液,膀胱逼尿肌會因此變得肥大,進而膀胱變得不穩定,且會使膠原蛋白沉積,最後導致逼尿肌功能下降無力。氧化壓力的堆積會進一步影響神經生長因子和組織生長因子的調節,或改變泌尿上皮離子通道的數量,都是目前學界提出可能的原因。

    糖尿病膀胱病變常有的症狀可分成兩類,一種是頻尿急尿等儲尿症狀,另一種是排尿無力尿流速慢等排尿症狀。這兩類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隨著時間嚴重程度的改變,一開始以類似膀胱過動症頻尿急尿的表現,而隨著糖尿病嚴重程度加劇對周邊神經與膀胱的破壞,最後變成膀胱收縮無力與無感。
    控制血糖當然是糖尿病第一要務!!! 而對於症狀來說,針對膀胱過動引起的頻尿及尿失禁,除了行為治療之後,接下來可以先選擇抗毒蕈劑 (antimuscarinic agent)藥物治療。若是藥物無法控制嚴重的尿失禁,則需要由泌尿科醫師來安排尿路動力學檢查,進而針對不同族群進行介入性治療,如肉毒桿菌的注射等。晚期症狀則需要教導病人自我導尿或是長期置放尿管或膀胱造廔。

為避免錯過治療或或是接受不必要治療,糖尿病病人有下泌尿道症狀時應及早尋求泌尿科醫師協助,並與內分泌科或家醫科醫師合作。在清明連假緬懷祖先的時刻,各位朋友們若是發現糖尿病的長輩們若是開始出現下泌尿道症狀,記得尋求臨近醫院泌尿科,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快意人生。